忆当年
70年代初,溱潼一个让小河大河环绕的小镇。新建了一座纱厂,因此从泰县几个中学选来了一 、二百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帅哥靓女。顿时成了溱潼小镇的一道亮丽的风景。青砖红瓦的锯齿型厂房里,轰隆隆的机器声24小时不间断。新工人们带着满满的学生气,围着白色的围兜认真地当起了学徒。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迈向新生活兴奋。比 学 赶 帮 是那个年代的口号。厂区一片正能量。蓝球场上的小伙子身轻如燕。宿舍里的姑娘们歌声嘹亮。整个厂区散发着青春的芬香。老支书骆凯贞(音)每天慢悠悠地打着太极。怎么也配合不了蓝球场的节奏经常看到骆支书手上检个旧的毛刷,检个螺丝。跟年青人讲:用节约一个苹果的精神理才。厂子在几个老干部的领导下,井井有条。
还是在那个时候,纱厂《毛泽东思想宣传队》,诞生了。排练样板戏《沙家浜》京剧需然唱成歌一样,台下的掌声响起来久久不息。排练了舞剧《白毛女》虽然不咋的,可也轰动了小镇。在那文化生活贫乏的日子,纱厂的小学徒们,给小镇人民带来了快乐。